| | | | |
已有0網友參與糾錯
清乾隆十二年《長葛縣志》載:“鐘繇臺在縣治前,繇嘗學書其上,洗硯于池,池水盡黑!背厮誓嗌,久旱不涸,池邊有一高臺為鐘繇學書臺,池前立有1920年《重修洗硯池碑記》碑,高0.91米,寬0.4米, 碑文記述了鐘繇的書法成就及其學字精神,對重修后的洗硯池景觀也作了描繪。解放后,人民政府曾對此進行了修復、保護。
鐘繇,字元常,(公元150—230)三國時魏大臣,初為廷尉,繼任太傅,位至三公。政治上、軍事上功勛卓著,更以“書史之祖”、“楷書鼻祖”為人稱頌。
鐘繇酷愛書法,自幼勤奮好學,三十年如一日,刻苦習練,如癡如醉,睡前劃被,為之洞穿。寫禿之筆,推積如山;寫過絨帛,棄之成垛;洗刷筆硯,池水盡黑。如今老城鎮尚留有福泉井、鐘繇讀書臺和洗硯池。池東西長60米,南北寬30米,水深3—4米,常年不涸,池上原建有亭、榭、曲橋,池邊有高臺等。
鐘繇的書法古樸、秀美、典雅,兼善各體,尤精隸楷。字體大小相同,布局嚴謹、縝密,正楷書法獨步當時,后世評論極高,說是蔡邕書法受于神人,鐘繇為蔡邕書法第二代傳人,與書圣王羲之齊名,并稱“鐘、王”!疤煜络娛铣鰸}川”。鐘繇卒后,葬于潁川長社(今長葛老城鎮)。鐘繇故里的歷史地位早以為海內外鐘氏宗親所公認。
鐘繇碑帖欣賞